铸科技基石 促转型发展
———北仑检验检疫局打造“科技年”工程巡礼
毛可辰 李云峰/文 余 驰/图
在全国率先开展铁矿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两项检验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立项;连续编著出版铁矿检验系列丛书8部,推动检验检疫业务向学科化发展;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铁矿石检测中心进入ISO组织名录,一名高工被聘为全国检验检疫系统首位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成功研发全国进口铁矿石信息平台,填补国内空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两篇被SCI索引收录……这是北仑检验检疫局从2007年开始启动的三年“科技年”系统工程交出的一份成绩单。近日,该局科技建设再传捷报———被推荐为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先进集体,“科技兴检”工程已在东方大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宁波检验检疫局局长山巍(左二)在北仑检验检疫局调研科技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应海松高工(右二)参加TC102第14次年会
发展理念大变革
由“大”向“强”的科学转型
迈入新世纪,长三角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长三角“15+1”城市经济总量已占全国总量的18.9%。与之相顺应,拥有120公里优良深水岸线资源的宁波港业务呈跨越式增长态势,古老的港口重新焕发生机,一跃而为世界顶级大港。依托大口岸,服务宁波港“半壁江山”的北仑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北仑局”)各项事业得到大发展,业务量逐年递增,2006年各项检验检疫业务已达到35.6万批、177.38亿美元,分别为建局初的28倍和20倍,业务规模占整个宁波检验检疫系统的三分之一强;人员从建局初的不足90人增加到各类工作人员近250人;机构更从最初的8个部门,发展到由10个内设行政科室、1个临时机构、两个事业单位组成的局本部和两个驻港区办事处这样“一体两翼”的全新格局,科级部门达23个。
从业务量、人员、机构规模来看,北仑局已经可以称得上系统内的一个大的分支局,但在发展的成绩面前,北仑局党组并没有盲目乐观:建局以来业务翻了20多倍,在编人员却只增加了50%,人手捉襟见肘的问题日益突出,口岸大通关、区域大物流亟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作贡献率;日益严峻的产品质量安全和口岸疫情疫病形势亟须更强大的技术支撑,而全局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检测、轻科研”的现象,全局拥有700套、近5000万元的高、精、尖仪器设备,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近80%,中级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共40余人,但建局7年来,仅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课题立项不足30个,与业务大局的地位极不相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亟待改变……所有这些都让北仑局党组坚定了把科技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的决心,努力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大有极限,强无止境,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外在‘量’的增长,更要注重内在‘质’的提升”,北仑局局长鲁国苗这样表示,“不能再用人员增加、机构增设、强度加大这些老套路,我们要加快转型、科学发展,充分运用科技创新的成果化解发展中的矛盾”。
在北仑局党组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建设大讨论在全局展开,“科技年”建设的设想逐步浮出水面。围绕如何开展“科技年”建设,全局上下纷纷献计献策。“科技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要静下心来把‘科技年’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从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都是‘科技年’,要真正发挥科技在事业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局党组在反复研究后给“科技年”作出这样的规划和定位。
科技强局的号角已经吹响,科研热潮正在北仑港畔涌动……

研发全国进口铁矿石信息平台,填补国内空白。

自主研发科技管理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出版铁矿石检验技术丛书
管理机制大创新
组合拳打造科技进步动力引擎
管理就是效益,管理手艺提高了,同样的原料才能炒出不一样的好菜———这是北仑局党组的共识。经过精心酝酿,局党组打出了科技管理的“组合拳”:
第一拳就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2007年“科技年”工程启动时,北仑局就专门筹措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于科研课题立项前的查新和调研,“搞科技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放水养鱼”,该局局长鲁国苗这样表示。在2008年初召开的“科技年”工作会议上,该局重奖了9个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7名先进个人,并授予一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出版学术专著的高工“科技工作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没想到局党组对科技工作如此重视”,全局干部职工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每年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已经成为惯例。除年度奖励外,该局还实施动态奖励机制,科研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即可申请相应的动态奖励。有效的激励措施点燃了全局上下的科研热情,起步之年该局就实现了六个“零”的突破:第一次登上了国际学术交流舞台宣讲检验检疫科技的最新进展,第一次主导起草国际铁矿石检验标准,发表的科研论文第一次被SCI索引收录,第一次荣获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次编撰出版了20万字的学术著作《铁矿石与钢材的质量检验》,第一次主办了全国进口铁矿石到货检验研讨会。2009年,该局又制定了《科技论文版面费管理办法》和《学术著作出版费管理办法》,为科研人员展示科研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科技管理既要给动力,也要给压力,北仑局打出的第二拳就是建立一套精确的考核评价体系。集体考核覆盖到全局所有部门,个人考核为技术中心所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对个人的考核根据职称和科研职务分别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为此北仑局还制定了“科技工作计分管理办法”,根据论文、论著、课题的等级分别明确相应的计分标准。“科技讲的就是精确,科技考核必须量化,不能搞模糊化处理”,北仑局分管科技工作的石正平副局长这样表示。科技主管部门每年底对科研情况进行汇总,并对部门和个人的科研考核情况进行全局通报,为了确保考核体系的硬性约束力,北仑局将考核结果直接与部门、个人先进评选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在现在的考核体系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该局技术中心检测二科吴科长这样说道,“作为部门负责人,我不仅自己要搞好科研,还得抓好全科的科研,要不部门的评优就泡汤了”。科研在全局干部职工心目中的分量就这样越来越重。
过程管理是北仑局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这就是他们的第三拳———科研项目进展督察机制。该局依托信息化力量研发了科技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科技人才和成果信息数据录入、项目运行动态监督、科技工作考核自动统计等功能,该局要求科研人员定期将科研成果和课题进展情况录入系统,从而实现了对科研进展情况的动态掌握,系统投入运行后课题按时完成率达到100%。该局还推行局领导科研项目分管协调和专报机制,每个局领导都分管几个重点科研项目,科技主管部门定期将科研进展情况专报分管局领导,局领导在抓督察的同时,也注意为大家创造条件,解决现实困难,形成党组合力抓科技的工作局面。
“僧多粥少”是当前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感受,课题申报立项机会少,科研资金有限,论文、论著发表渠道比较窄,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该局打出了第四拳———建立有效的内部科研工作平台。北仑局建立了自立项课题机制,为确有价值但难以在上级部门立项的课题提供科研平台,三年来该局共投入资金近30万元,32个课题得以立项。该局按月编发《科技论文专刊》,供全局学习交流,“虽然只是在本局层面刊发,但我还是很高兴自己的论文有展示的渠道,这给自己再接再厉增加了信心”,一名初试科研论文写作的工作人员这样说。该局还多次组织科研课题选题技巧讲座、科研思路研讨会帮助大家提高科研能力。“内部科研平台一是要发挥好‘游泳池’的作用,让大家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学习如何做课题、写论文;二是要发挥‘跳板’作用,让一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通过这些平台跃升到更高层次”,鲁国苗局长这样形象地概括建立内部科研平台的初衷。经过内部科研平台的孵化,已先后有10个自立项课题转化为上级课题,85篇论文被各级期刊发表或录用。
培育科研大团队
以人为本激活一池春水
“包括科技在内的检验检疫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在人,而科技建设又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载体”,北仑局局长鲁国苗这样概括科技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近年来,该局一直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和管理理念,坚持用事业发展人,“科技年”工程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解。
陈贺海,中国科学院地质学专业博士,这是北仑局引进的第一个博士,2007年下半年进局的他已出版学术著作1部,先后主持宁波检验检疫局课题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并有1篇论文被SCI收录,仅两年多的时间他就成长为全局的学科带头人,并被公推公选为部门负责人。对于自己的成长,陈贺海这样说道:“一方面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研究标本这样的硬件基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局有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有各级领导对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视”。为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仑局先后制定了“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中青年技术骨干管理办法”,对于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在科研经费、工作时间安排、晋级评优、培训交流等方面给予倾斜。目前该局评选的三名学科带头人年龄均在30岁左右,进局时间均不超过5年,不看资历看能力,这在全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局还制定了中高级科研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对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的培养、发展实行三年一次整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科研项目,努力实现科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分管技术中心的程长征副局长介绍:“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一般科研人员’这样四个层级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让每个有志于科研的干部职工在全局科研人才培养体系中找到自己明确的坐标和发展的方向。”
张爱珍,国家重点实验室铁矿石检测中心工作人员,2009年被评为化矿金专业工程师,这是北仑局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工程师任职资格的聘用制职工,她还被评为全局科技工作先进代表。聘用制职工占据了北仑局的“半壁江山”,是北仑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一份重要力量,但由于体制原因,发展通道比较狭窄,人才流失现象普遍。“我们推行聘用制职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拓宽了他们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该局局长鲁国苗这样表示,“即便这些同志以后离开我们检验检疫队伍,他们有专业技术职称,也有利于他们谋求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检验检疫应尽的社会责任。”为此,该局专门组织了“聘用职工个体发展环境的管理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制定了“聘用制职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为聘用制职工发展创造平台。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激活了全局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科研队伍由科技主力军———技术中心进一步扩展到业务、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部门,3年来共有18个科级部门申报科研课题,占该局部门总数的90%;科研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针对检测工作,行政管理、国检文化、港口物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一批软科学论文相继发表;科研人员结构也从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逐步拓展到行政管理和一线业务人员,全局7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中有3名是行政执法人员,局领导更是以身作则,该局纪检组长陈建跃亲自牵头“聘用职工个体发展环境的管理研究”的软课题研究,拥有高工职称的康继韬副局长牵头了《铁矿石As、Hg、Cd、Pb、Bi含量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等行业标准的课题研究。“科技建设,人人有责”已经成为全局上下的广泛共识,成为推动“科技年”建设的重要思想动力。

每年召开科技工作大会表彰优秀科研人员

评选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组织科技年系列学术活动
科研成果大突破
社会影响力持续攀升
三年潜心磨砺,各类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在量和质上一次次实现着历史性突破:
三年来,北仑局共立项并开展课题研究70项,数量为建局前七年总量的近2倍,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包括两项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
三年来,北仑局积极推动龙头科研项目———铁矿石检验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以此为主题,该局策划了9部共计350万字的系列丛书,目前8部学术著作已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剩余1部专著也已完成编写进入出版阶段。该套系列丛书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目前稳居全国冶金类出版著作销量前100位。
三年来,北仑局共85篇论文被各级刊物录用或发表,数量相当于建局前七年总量的两倍,其中61篇被核心期刊录用,核心期刊录用比例达72%,更有两篇论文被SCI索引收录。在前段时间揭晓的2009年度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中,宁波检验检疫系统共有7篇文章入围,北仑局占3席。
随着科研成果的大量涌现,该局在各个层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科技影响:
在国际层面上,国家重点实验室铁矿石检测中心正式进入ISO组织全球名录,目前全国仅有40家单位进入这一名录,FMG等国际大型钢企多次至北仑局进行业务交流。该局科研领军人物、技术中心主任应海松高工被ISO组织聘为注册专家,成为目前检验检疫系统唯一的ISO组织注册专家。2007年,应海松高工应邀参加在加拿大召开的ISO/TC102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中国作专题报告,并向ISO组织提交了完整的标准项目草案,受到与会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这是我国专家首次在国际上就铁矿石标准发出声音。近日,从日本召开的ISO/TC102第14次铁矿石国际标准会议又传来好消息,由该局承担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ISO17792和ISO2597-4的工作组草案和项目报告被ISO组织铁矿石专业技术委员会接受,标准的制修订程序正转入下一个阶段,从而成功打破了铁矿石国际标准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彻底改变了以往“旁观者”的身份。
在行业层面上,2008年北仑局成为SAC/TC317全国铁矿石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该机构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仅有两家副主任委员单位,这标志着北仑局进入铁矿石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决策层。2008年,该局成功研发了全国首个进口铁矿石信息平台,该平台可通过数据的纵横对比,实现对全国进口铁矿石总体质量状况和历史动态变化趋势的宏观掌握,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被列入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年度重点工作在全国各大口岸推广应用,目前已经采集深圳、大连、厦门、嵊泗、太仓等口岸相关数据6000多条,并可服务广大国内钢铁企业获取相关数据,维护切身利益。加之相关学术著作的出版,该局正逐步向全国铁矿检测中心、科研中心、信息中心、交流中心的地位迈进,截至目前该局已为检验检疫系统、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养了60多名技术人员,相当一部分人员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完备的检测设施、雄厚的科研实力让地方科研院所越来越关注该局。近年来,该局技术中心先后被宁波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科技学院列为教学实习基地,两名科研人员被宁波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目前宁波大学还与该局协商拟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该局在地方上的科技影响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提升直接带来了把关能力的提升,三年来北仑局共检出不合格商品1972批次、82.1亿美元,并多次截获重大疫情,2009年更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战役中检出全国海港口岸首例确诊病例,有效确保了口岸公共安全。
对于北仑局的“科技年”建设,宁波检验检疫局党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宁波检验检疫局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局长王松青在北仑局的“科技年”报告上做出批示:北仑局为期三年的“科技年”工程创意新、措施实、成效佳,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广。
对于上级领导的肯定,北仑局有着清醒的认识:科技之路任重道远,“科技年”工程只是科技征途上的一小步。下阶段,他们将继续发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做好“科技年”工程的再深化、再提升工作,努力建更大的团队、筑更大的平台、接更多的项目、出更大的成果、作更大的贡献!《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