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转地上 作坊变大厂
河南郑州市管城区质监分局帮扶促进小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 高国旺 本报记者 孙中杰 宋晓霞
“过去,我们一天的销售收入不足2000元。现在通过质监局的指导,企业规范了,质量上去了,每天销售收入达到4万元。”从不足10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当地规模最大的麻辣食品生产企业,河南郑州市管城区周氏食品厂厂长毛斢梅谈起公司这几年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
郑州市管城区号称“全国麻辣食品城”。近年来,全国50%以上的麻辣食品都产自这里。过去,在该区的城乡接合部曾涌现出近600家麻辣食品小作坊,并全是进行“地下”生产。质监部门今天打掉一家,明天又有新的一家开张。怎么办?管城区质监分局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堵不如疏。既然市场有这么大的需求,干脆转变思路,扶持该产业规范发展。
该局一方面摸清底数,联合其他部门对顽固不化的小作坊坚决取缔。另一方面手把手地帮扶一批条件相对较好的小作坊做好厂地选择、生产标准制定、机器购置、规范上岗制度建立,直到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取得,使这些麻辣食品企业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以前的小作坊不见了,矗立在辖区的是一座座崭新厂区。郑州市顺天缘食品厂是当地第一批取得麻辣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也是麻辣食品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清晰地记得,管城区质监分局多次协调政府帮助他们选择生产厂地,并严格按照食品企业的要求指导他们建厂,帮助建立了职工上岗制度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现在,每年食品抽检合格率都达到了100%,质量有了保证,市场销路也就不愁了。”
说起郑州市管城区的投资环境,郑州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立打心眼里叫好。该公司是一家外商投资生产企业,主要以生产膨化食品和饼干为主。当初投资选择河南,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还是中国的大粮仓;选择在郑州管城区建厂,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强大的服务团队。说起2001年在这里投资建厂,王志立感受颇深:由于对当地的环境不熟悉,管城区质监分局的领导就派专人驻厂指导,从索证到设备选择、从原辅料进厂检验到产品存放,每个环节都制定了系统的管理制度。仅2009年,公司就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
为了加强食品获证企业后续监督管理,管城区质监分局对辖区内300多家食品企业进行了备案,并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严格企业申请受理、材料审核、现场核查、许可前抽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了许可工作质量。对缺陷产品实行追溯和召回制度。同时,还建立了以准入、追溯、召回、退出制度为核心内容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严把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关。对食品小作坊,充分依靠乡村一级政府加强监管,做好产品限制区域销售和从业人员培训、帮扶提高等工作,全面提高了辖区内食品小作坊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据管城区质监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管城辖区内的300家食品企业已全部纳入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