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标准 明确责任 形成合力
陕西省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县(区)活动显成效
□ 齐继战 本报记者 王 梅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基层,陕西省质监局通过建立标准,以创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县活动为载体,把安全细化成指标进行考核,使政府部门、监察单位、许可单位和使用单位明确了各自应该承担的工作职责、监管中的关键环节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3年来效果如何?让我们跟随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县(区)验收小组走进基层。
基层政府:
统一组织领导 网络全面覆盖
“我们在17个村、社区设了17名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员,统一由办事处安监站管理。特种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很快发现,及时报告和解决。”商洛市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晓玲告诉记者,“这些监管员除了要按时巡查记录外,节假日还要增加检查次数。”
县(区)政府建立覆盖到社区、乡镇的监管网络成为创建活动的最大特色之一。
建立这样的网络体系,各县(区)政府都下足了力气。在咸阳市武功县,县委和县政府都成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洛南县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将特种设备安全纳入乡镇安监站统一监管,各乡镇也成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领导小组。泾阳县政府在每个乡镇设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办公室”,负责收集和反馈每个行政村、社区、企业的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各县(区)政府、乡镇和办事处、村和社区,逐级签订责任书,创建特种设备达标县活动被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活动的开展当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据了解,今年32个达标县(区)的政府已累计拨付各县(区)质监局经费80余万元。
政府的支持不仅在政策和资金上,由政府牵头的整治力度也明显加大,一些长期得不到根治的非法营运单位被彻底取缔。在渭南市澄城县,县政府领导亲自带队,两家长期非法营运的充装站被依法取缔。与此同时,各县(区)政府均发布特种设备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专家和抢险队伍。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在基层形成了整体合力。
使用单位:
“一把手”工程 精细化管理
企业是安全责任的主体,在创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县活动中,他们又有什么改变呢?
首先是安全成为各企业的“一把手”工程。陕西省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特种设备安全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组长、副组长以及组员的职责有了明确划分。其次是管理更加精细。陕西太白酒业有限公司修订和完善了作业人员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等26项管理制度。对各类特种设备和作业人员实行“四个到位”管理,即检查人到位、制度落到位、处罚明到位和贯彻行到位,确保各个环节不出漏洞。再次是分类监管更加科学。泾阳县张裕红酒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多种特种设备的企业,该企业加强对这些特种设备的分类监管,逐一为这3类特种设备建立安全运行档案,并由设备部主管每天对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档案进行检查,以便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的真实情况。同时每两周对特种设备的压力表、安全阀等重点部件进行大范围检查。此外,各企业的隐患整治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新西北钢厂用于调运熔融金属的非冶金起重设备被责令停止使用后,企业全面排查隐患,购置两台冶金专用起重机。陕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老旧设备档案缺失,经过查找,补齐档案,多年来阻碍企业特种设备无法实施定期检验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安全监察部门:
全面规范管理 增强服务有效性
“开展创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县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规范我们自身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帮扶企业,共建安全。”陕西省质监局特种设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自创建活动开始以来,陕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全部建立了企业设备和人员电子档案,实现动态、纸质双重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传送。在宁陕县质监局,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分布图醒目张贴在墙上,企业名称、所属区域、监管负责人姓名和电话、特种设备种类数量一目了然。重点监控设备和单位目录也分门别类,商州区对92家企业的301台设备建立台账,根据红、橙、黄、蓝、绿颜色进行分类监管。应急反应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部建立特种设备应急反应预案和预案相应程序,督促并指导企业建立针对不同设备类别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处置作业指导书。大荔县质监局仅2009年就指导帮助当地20余家企业开展特种设备应急演练。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各县(区)质监局每半年对辖区内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状况进行通报,开展了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中国质量报》 |